讀《道德經(jīng)》第十章有感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br>
研讀《道德經(jīng)》第十章,恰似一場與先賢跨越時空的對話,心靈在這古老智慧的潤澤下,愈發(fā)澄澈寧靜。
這一章宛如一串神奇的鑰匙,開啟了通往生命、處世、人生至境的大門。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一道直擊靈魂的叩問。
人生在世,身軀如車承載靈魂,可日常紛擾常使二者離散。
忙碌追逐功名利祿時,身體奔波,靈魂卻在迷茫中徘徊,焦慮、疲憊由此滋生。
回想那些為碎銀奔波、日夜顛倒的日子,雖看似充實,實則內(nèi)心空虛,身體也每況愈下。
真正的安寧,在于讓身心緊緊相依,精神為肉體注入堅守的力量,肉身給精神提供扎根的土壤,行走坐臥皆能神形兼?zhèn)?,如此才能在喧囂塵世穩(wěn)住腳跟。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嬰兒的純凈、柔軟、充滿生機,是生命最初的美好模樣。
隨著成長,我們被世俗習氣沾染,棱角漸生,心氣變硬。
嘗試在獨處靜思時,像嬰兒般均勻、深沉地呼吸,摒棄雜念,讓氣息游走全身,感知身體最細微的律動,找回那份與生俱來的柔韌與對世界的好奇,方能化解生活的僵化與執(zhí)拗。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心靈似一面鏡子,貪嗔癡、妄加評判讓鏡面布滿污垢。
需以自省、覺察為布,時時擦拭,于一事一物中觀照內(nèi)心。
當與人爭執(zhí)心生怨念,即刻停下反思,是否被虛榮、狹隘所障,清掃內(nèi)心雜質(zhì),方可映照萬物本真,洞察世事規(guī)律。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為人處世當學雌性的柔順、包容,不逞強冒進。
職場競爭中,面對挑釁、機遇爭奪,以平和謙遜應對,收斂鋒芒,積蓄力量,伺時而動,往往能在迂回中達成目標,避開無謂沖突損耗。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知識越淵博、閱歷越豐富,越易陷入“知識的詛咒”。
真正的通達,是知曉萬物無窮盡,自身認知有限,保持空杯心態(tài)。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恰似一曲生命的頌歌與準則。
世間萬物孕育生長,我們參與其中,應如自然般無私。
培育子女,尊重其獨立人格,不將其視為私產(chǎn)操控;投身事業(yè),為成果付出努力卻不居功自傲;引領(lǐng)團隊,助力成員成長而非獨攬大權(quán)。
生命融入天地大善大美,收獲的是內(nèi)心的富足與永恒的安寧。
感恩經(jīng)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