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2024年7月,我收到果果爸爸發(fā)來的微信,說果果考上了武漢的一所大學,非常高興想把這個消息告訴我。果果是我一位老家朋友的親戚,10年前我開始做鄉(xiāng)村留守兒童家庭遠程親情關系研究的田野調查,經介紹去過幾次他家。當時8歲的果果剛上三年級,他的父母都在湖南打工,爺爺奶奶照顧他和他3歲的弟弟,生活在四川農村。我在田野之余又聯(lián)系上果果就讀的鄉(xiāng)村小學參觀,并為小同學們拍攝了一些單人照片及合影沖洗送給他們,當春節(jié)父母回家之時,就能看到因在外務工而錯過的這大半年中孩子成長的一個片段。
我的田野經常需要在夜晚外出,因為村里留守家庭的孩子和父母視頻電話往往是在晚飯之余:千里外的城市傍晚,流水線工作暫歇,下班的工人父母們結束一天工作,進入休憩時間,開啟親情鏈接,小小的屏幕那端是留守老家的祖輩與兒童。我多會搭熟人的摩托車,帶著攝像設備在田野對象開始連線之前去到他們家里,錄制完視頻通話過程之后離開。很多個夜晚,在我結束視頻采集返程,小摩托行駛的鄉(xiāng)間小道,仰頭便是繁星點點的深藍夜空,遼遠深邃,路旁田地里散發(fā)著莊稼與草本的味道,一掃夜晚工作的困倦,這時候月光和星光灑在肩上,仿佛有一種靈動的力量在引人前行……十年一瞬,果果爸爸的信息讓我意識到,這些孩子們已經長大了十歲。而這也把我的記憶拉回到那些在夜空下做田野調查的時光,那些在星空下聽聞的、體會的,全都浮上心頭。
我記憶尤為深刻的是研究剛起步時,在深圳關外接觸來深務工父母,先向他們解釋我的研究工作,希望征得他們的同意讓我能有機會錄制他們和孩子的視頻通話。一位熱情的父親笑嘻嘻地說道,“曉得曉得。你希望我在和我兒子打視頻電話的時候特別難過,最好我兒子能夠在視頻電話里面哭,然后讓他說,他特別想念我,對吧?”他的話像一記重錘砸在我心里,本只是擔心他是否愿意接受我的請求,而他樂于幫助,并為我想好臺詞,但這“臺風”卻又讓我始料未及,一下子不知道他的表達到底是一種虛幻構建還是現(xiàn)實真實——他深諳打工父母和留守兒童的片面社會印象,自然而然認為我想做的事就是去驗證這樣的印象,進而期望為我表演這樣的場景。這次經歷曾讓我在田野調查中停下一段時間的腳步,因為我確信我要做的不是這樣一個研究。后來,我走進鄉(xiāng)村,走入留守家庭內部,從視頻的另一端去看他們親情鏈接的具體表達以及這些表達背后的日常生活。在輾轉的田野時間里,我錄制到大量自然發(fā)生的這些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視頻通話。
無論是布滿童玩還是逼仄局促的房間里,近似的都有祖父母,略生疏地操作智能手機,小心翼翼地根據屏幕反饋調整手持或尋找手機擺放角度,只為讓遠方打工的兒女能看到他們心念的孩子;年幼的孩子,專注他們手中萬物好奇,在祖父母和父母各種辦法的撫促和呼喚下,在兩邊成人間或偶有的家常計議間,終于脫口喊出“媽媽”“爸爸”。我常在看這些視頻電話時,想起瑪麗·卡薩特(Mary Cassatt)所作的《母親與孩子》。畫中,母親正擁抱孩子,就要親吻并陪伴他們進入夢鄉(xiāng)。母親和孩子的身體緊緊相依,感受彼此的溫度。試問,又有哪一位母親不眷戀這樣的時刻呢?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卡薩特的《母親與孩子》
愛自己的孩子,有時竟意味著別離。人口流動的大背景下,許多父母因工作或其他原因,不得不與自己的孩子分隔兩地。在社會與技術變遷的雙重浪潮中,流動與回流,奔波與停留,不僅發(fā)生在中國農村,在城市、在全球都是如此。2024年夏末的一次學術會議上,我報告了這些關于孩子的研究,聽眾席上一位老師紅了雙眼。底色是親情動人,而更多則是因為大家深入其表可以看到在社會與技術雙重變遷浪潮中,這些家庭的堅韌——這些父母、孩子和祖輩們,奮力維系親情,努力保持家庭韌性和活力。他們在每一次視頻通話里那些小心翼翼細微調節(jié)手機角度的嘗試,焦灼地甩手機尋求更好的網絡信號、大聲地叫媽媽的場景,都是這些努力的最好證明。
當年明月光,曾照彩云歸。我為果果考上大學的消息高興,回想起十年前他在鏡頭里的羞澀,如今應是躊躇滿志踏入大學校園探究外面世界的青年。又想起那時鏡頭里那一張張稚嫩的笑臉,都和果果一樣茁壯成年了吧……我期望在2025年,每一個寶貝的孩子都更多更好地感受到家庭之愛,也期望我?guī)е@些星空下的愛和力量,繼續(xù)前行在希望的田野上。
作者單位: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張賽
新媒體編輯:張雨楠
如需交流可聯(lián)系我們
點個“在看”不失聯(li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