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咱們聊到了曹操。今天咱們聊聊諸葛亮。
許多人說《三國演義》夸大了諸葛亮的能力,尤其是在赤壁之戰(zhàn)中,歷史上最大的功臣明明是周瑜,卻硬生生給諸葛亮一個七星臺作法求東風的虛構(gòu)橋段,再加上什么草船借箭、舌戰(zhàn)群儒,反正在赤壁一役中,別人都成為了陪襯,包括那位在蘇東坡筆下“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三國周郎赤壁”。
連金庸都覺得不服,說羅貫中是山西人,所以特別偏袒他的山西同鄉(xiāng)關公,連帶著蜀國集團的人物都一起偏袒。
金庸說,如果他來寫《三國演義》,就寫一部以東吳為主體,周瑜、陸遜為主角的小說。
當然,最后金庸還是沒有寫出來,因為《三國演義》已經(jīng)深入人心了,寫出來擔心效果不佳于是放棄。
諸葛亮之所以會被美化,我想關鍵的一點,是他在歷史上確實是一位正能量滿滿的能臣和軍師。前后出師表讓人看到了諸葛丞相為了治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劉備一個托孤說:“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可自為成都之主”。可是諸葛亮依舊感恩劉備的知遇之恩,為蜀國殫精竭慮,也絕無二心。而且還答應劉備一定要統(tǒng)一中原,不斷北伐。
當年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不但平息了叛亂,更贏得了南蠻部落的尊重和忠心。而這份忠心,居然能夠延續(xù)千年,我國五十六的少數(shù)民族里,有個佤族,據(jù)說就是孟獲那支,他們把諸葛亮尊稱為阿祖阿公。這只孟獲后人一直遵守著先祖跟他的約定,幫助蜀漢鎮(zhèn)守南關,世世代代守護中國南大門,打英軍、抗日軍,雖然蜀漢早已不在,但先祖的誓約至今堅守,實在令人感動。
(圖源網(wǎng)絡,侵刪)
諸葛亮一生赤膽忠心、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到今天他的精神仍然激勵著志士仁人,為了國家的興旺而前赴后繼。也許真實的諸葛亮并非用兵如神,但他的品德,在歷代名相中,是絕對出類拔萃的。
歷史上有許多人因為受到諸葛亮這位名相的激勵,精忠報國,曾國藩就是一例,以至于《曾國藩家書》中提到:
許多人都爭相效仿諸葛亮的這種精神,成就了許多建功立業(yè)的事情。
東晉時期,陶侃、祖逖為了收復北方失地,聞雞起舞,清操自勵,這種精神動力就是源出諸葛亮;
岳飛率領軍隊北伐金人,也是奉諸葛亮為自己的精神支柱。而且根據(jù)史書記載:岳飛經(jīng)常讀諸葛亮的前后《出師表》,每讀都一定為之流涕。并手抄《出師表》的文章,到現(xiàn)在還有保存。
還有南宋丞相文天祥,被元軍所俘,忽必烈多次勸降,但文天祥堅貞不屈,從容就義。在被囚禁的兩年間,他寫了很多詩詞來表達自己的忠貞之志。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正氣歌》,這些都是以諸葛亮等先賢為榜樣的事跡。
所以,我想這也是為什么處在元末明初時代的羅貫中,會用這樣的方式來書寫自己的偶像。因為同樣的,他當年也是一位謀士,在起義軍張士誠的部隊中,被朱元璋部隊打敗以后,他躲起來寫就《三國演義》,在自己心中重新構(gòu)想出了這本傳閱千古的著作,也讓三國里許許多多能力、性格各異的文官、武將們寫活了。
雖然這只是羅貫中眼中的三國,但將歷史升華為文化,進而成為一種符號,有點錯,有點夸張,那又有什么關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