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年初一,蛇年第一天。
“念念而不念于念,物物而不物于物”,講的是你駕馭萬物,而不要被萬物所奴役;心中有所念想但不要被念想所束縛。
其實倒是希望“念于念”,被念想束縛。為何?心未靜之時,若念想被束縛了,也許欲便寡矣。
午飯后,沒有砌長城邀約及意愿,步行回到家中。懶洋洋地靠在沙發(fā)上,放電影把午飯的過程在腦海里簡單搜索回憶了一遍。
慶幸,今天的念念沒有被“念一念”,僥幸過了第一關(guān)。
小確幸之后,提醒:初始的熱情總是很高漲的,通關(guān)也是很容易的,這是常識,樸素的不得了。
但是,之所以對簡單易過的第一關(guān)念念不忘,且記錄在冊,不得不說:若非異常艱難,不至于如此念念不忘。事情不大,甚至微小得可以忽略不計,但卻無法忘卻。不得不說,這是個頑疾且頑固不化。
不然,有啥好說的,一筆帶過。試想:一個小小的念想,竟然如此艱難跋行,若稍微大一點的宏愿呢?是不是不敢想?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過節(jié)了,希望在長輩、親人面前表現(xiàn)好一點,人之常情,沒人會覺得錯在何方。若只是希望而已,行動上卻背道而馳,失望是必然的,甚至絕望都不是沒有的可能。若附加狂妄表現(xiàn),基本已經(jīng)是害人害己了。
不管什么場合,人們都善于角色定位,這是恰當(dāng)找準(zhǔn)位置的提示符。若你了解知悉自身角色定位了卻擅自自我改變,請問:征得了誰的準(zhǔn)許?若沒有,誰賦予你這個權(quán)利?若繼續(xù)沒有,請問:你幾斤幾兩?
儒家文明,對于層次即使不需要事前頒布,但,均已深入骨髓。在社會上混,沒有誰不約定俗成的,你憑啥擅自自以為是?回答這些問題,不難。答案也是人盡皆知。可總是有人不斷觸碰,底氣從何而來?
反省時,可能頭頭是道,借口托詞充分,可有誰能夠接受這一冠冕堂皇、自欺欺人的托詞呢?說實話,編織托詞之人,內(nèi)心都不認(rèn)可,何嘗他人會認(rèn)同呢?
沒有誰比誰聰明多少,你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觀眾。
有人說,人都是勢利的。觀眾又何嘗不能勢利呢?勢利本身又不傷皮痛肉,搞不好,還能博得贊許。如此不費吹灰之力成就之事,會有人傻乎乎地站出來反對嗎?
這既是常識,也是淺顯易懂的基本道理。
三省,就得彎下腰來踏踏實實地、真真切切地去省,走過場誰不會?只是愿意與否罷了。若,還在面上虛晃一槍博取名聲,著實很悲催,也很無聊,更是無趣。